對價(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內(nèi)涵是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代價或得到該種承諾的代價。指當事人一方在獲得某種利益時,必須給付對方相應的代價。
對價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金錢,它可能包括一方被賦予的某種權利、利益、好處或利潤,或是另一方承擔的容忍、損害、損失或責任。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對價指的是非流通股股東為取得流通權,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相應的代價(對價),可以采用股票、現(xiàn)金等其他共同認可的形式。
對價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金錢代價,即以金錢的形式來支付對方的好處;另一種是得到承諾的承諾,即以得到對方的承諾為回報。
在合同中,對價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因為如果一方?jīng)]有得到任何好處,那么就不存在支付的義務,也就沒有簽訂合同的必要。同時,對價也是確定合同性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方支付的對價過高或者過低,那么合同就可能被認定為贈與合同或者買賣合同。因此,對價在合同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之一。
法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jù)法》第十條票據(jù)的簽發(fā)、取得和轉(zhuǎn)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jù)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jù)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第十一條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jù)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jù)權利不得優(yōu)于其前手的權利。前手是指在票據(jù)簽章人或者持票人之前簽章的其他票據(jù)債務人。